抽动症是孩子对压力的反抗表达!
发布时间:2019-01-18        作者:admin

  抽动症是孩子对压力的反抗表达!

  这些年,自闭症孩子合并抽动症的不少见,且多为高功能自闭症。涉及到每个孩子,其实个体差异非常大,抽动障碍或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十分复杂,诱因也不尽相同。

  抽动障碍的负面影响不见得是症状本身,而是该症造成的儿童本人以及周围人的情绪心理问题。

抽动症是孩子对压力的反抗表达!

  一、内外因素诱使抽动障碍发生

  抽动障碍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清楚,早先认为是与大脑基底神经功能失调有关,甚至一部分被证明具有遗传倾向。

  儿童的抽动症状往往是其自身的生物学因素和部分外环境刺激相互作用下导致的。

  说到外因,特别是与压力、强烈刺激、生活事件等因素有关。因此我常说“抽动症是儿童对压力的一种反抗表达”,抽动症状的发作是下意识的,很难有意识地自我控制。

  说到环境因素,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如:早期母子依恋关系不和谐、父母期望值过高、过分超负荷早教、学业课业压力大、生活事件过频、人际交往不良或人际关系危机等,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所谓的急慢性“应激”反应,就是过度焦虑和恐惧导致的情绪压抑,这些经历有可能成为儿童早期的“创伤性体验”印刻在记忆中,在以后的某些生活经历或刺激有可能起到“扳机”作用,诱发抽动症状发作。

  有些抽动障碍的孩子对生活环境的某些刺激特别易感,例如感冒嗓子发炎、过敏性鼻炎、游泳时染红眼病、眼睛或体力疲劳、惊吓或过度兴奋、肠胃不舒服、着凉、冷热交替过激,甚至睡觉落枕、吃辛辣食物等,都可能诱发抽动发作或加重症状,即所谓诱发症状的“扳机”作用。另外,长期过频地观看视频或依赖电子游戏也会加重抽动。

  临床中也发现,有些学习好和乖巧的孩子也会出现抽动障碍。说明这类儿童通过“过度努力”形成类似强迫性自勉行为,从而诱发抽动症状,也不排除这些孩子过度背负了家长和老师的高期望值,但这类儿童的症状缓解较快,因此干预的关键在于对父母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咨询,让他们学会如何为孩子减负减压。

  需说明的是,一部分抽动障碍迁延未愈的话,有可能会发展为抽动秽语症,即所谓的妥瑞症;

  表现为较大幅度的抽动(形式各异)且合并频繁的脏话、吐口水等,临床上治疗起来也比较棘手,而且妥瑞症的症状好坏交替不断,迁延难愈,可能对儿童自身以及家庭和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些;这些孩子的症状即便通过药物治疗得到一定控制,但仍会一直残留一些症状,且合并其他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风险更大些。

  二、抽动障碍该不该用药?

  对短暂性的抽动障碍,若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下,我一般不建议用药,也是我个人坚持的一个原则。

  除非抽动障碍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且父母因此过分担忧和焦虑,也因此造成家庭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则建议适当用药治疗。

  如下情况需说明和强调:

  用药原则是,一旦用药,通常需要长期坚持用最低剂量的服药治疗,症状缓解或短暂消失并不是停药的指标。

  现实中是,很多家长怕药物有副作用或其他原因,难以坚持下来,症状稍缓解则立刻终止服药。

  确实,某些抗抽动的药物,如传统的氟哌啶醇,会引起我们所说的“锥体外系反应”,如急性肌张力增高现象,这种情况会引发父母的恐惧和焦虑,所以往往未经医师诊疗就可能擅自停药。

  我们使用这类药物一般都会合用“拮抗剂”来消除锥体外系症状,所以用药过程中家长特别需要听取主治医师的指导和建议。

  擅自中途停药导致的不良结果是,孩子的抽动会出现“反跳”或反弹,即再次出现的症状较以前更为严重,如果再用回原来的药物及其剂量,有可能无法达到原有效果,结果是不得已要么换药,要么加大原药的剂量,当然药物剂量加大副作用也大。

  另外,抗抽动的药物品类目前还比较少,供换药选择非常有限,因此频繁换药不见得是好的选择。

  抽动障碍的治疗对内外因两个方面都要考虑,如家庭功能指导、父母咨询、学习环境调整、生活方式指导、教师指导都是有必要的环节,这是对医师起码的要求。医师只懂得开药而不懂得有关心理行为知识的咨询与指导,则疗效通常是“事倍功半”。

  我的经验是,医师在上述几个方面能提供良好的指导与咨询,并且能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与贯彻实施,孩子的抽动症状都会得到明显缓解甚至消失。

  一般性的抽动障碍,家长遵照医生的指导和对患儿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得当调整处理,大都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失。当然,家长的心态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