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在儿童精神科的应用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简称TMS)于1985年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Barker等人创立的一种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该技术具有功能方面的独特性和无创、无痛、操作简便及安全可靠等优点。
TMS可以分为单脉冲刺激、双脉冲刺激和连续脉冲刺激三类。
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连续脉冲刺激,即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简称rTMS)。rTMS可以对皮层很多部位产生功能性的影响。rTMS可导致线圈下局部皮层脑血流减少,这反映了对此区域突触联系活动的调整。可以使运动系统产生长时的可塑性改变。不同的频率可能对皮层代谢有不同影响:高频刺激(15~25Hz)可能导致局部代谢水平增高,而低频刺激(1—5Hz)可能降低局部代谢水平。因此,对于不同的脑内功能状况,需用不同的频率来调整。
rTMS已经用于心理障碍、运动障碍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在精神科,rTMS第一个被用于治疗的且用得最多的是抑郁症,其作用机制是作用于神经网络,并对神经递质系统产生作用,如导致纹状体多巴胺的释放,调节5-羟色胺和谷氨酸神经递质,可能影响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动。美国FDA于2008年12月正式颁布批准TMS用于临床抑郁症治疗。磁刺激已经是临床治疗抑郁症基本方法之一,而且在方法上较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操作简单、无需麻醉、病人易接受等优点。也有报道rTMS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焦虑障碍、多动症、孤独症、Tourette综合征等。Quintana(2005)综述了TMS用于治疗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的文献,指出在使用rTMS治疗精神障碍儿童,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和癫痫发作。认为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使用TMS也是安全的。
Kwon等(2011)运用1HZ低频rTMS在韩国治疗10例年龄在9-14岁的男性抽动障碍的患儿(平均年龄11.2±2.0岁)的开放性研究中,发现对辅助运动区(SMA)的rTMS治疗10天可以减轻抽动症状,且疗效持续12周以上,没有明显副作用,也没有加重多动症(ADHD)、抑郁、焦虑症状。
由于儿童精神科目前药物治疗效果有时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且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过度镇静、嗜睡、锥体外系反应、体质量增加、肝功能损害等,尝试将无创性、非药物治疗经颅磁刺激作为治疗方案,经颅磁治疗仪作为新技术在儿童精神科的应用可能有广泛前景。